文化资源>详情

(三)弘历诸子

弘历共有17子,早殇7人,乾隆帝生前去世的6人。弘历当太上皇时,只有4人尚健在。17子中,有1子曾被秘密立储,有2人欲立为储。有2人出继他人之后。十五子永琰即皇帝位,即嘉庆帝,改名颙琰。关于弘历诸子女详见表71《弘历子女生序表》。 <br><p align="center">表71 弘历子女生序表</p><p align="center"><table imgpath="/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27.3.png" class="viewtb" border="1"><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出生时间</td><td class="viewtd" > 子女<br/> 总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子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女序</td><td class="viewtd" > 名 字</td><td class="viewtd" > 爵位及封号</td><td class="viewtd" > 额驸姓名</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雍正六年(1728)<br/> 五月二十八日</td><td class="viewtd" > 1</td><td class="viewtd" > 1</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璜</td><td class="viewtd" > 定安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able></p><p align="center"><table imgpath="/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28.4d320d.png" class="viewtb" border="1"><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出生时间</td><td class="viewtd" > 子女<br/> 总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子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女序</td><td class="viewtd" > 名 字</td><td class="viewtd" > 爵位及封号</td><td class="viewtd" > 额驸姓名</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雍正六年(1728)<br/> 十月初二日</td><td class="viewtd" > 2</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1</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雍正年(1730)<br/> 六月二十六日</td><td class="viewtd" > 3</td><td class="viewtd" > 2</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琏</td><td class="viewtd" > 端慧皇太子</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雍正九年(1731)<br/> 四月二十七日</td><td class="viewtd" > 4</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2</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雍正九年(1731)<br/> 五月二十四日</td><td class="viewtd" > 5</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3</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固伦和敬公主</td><td class="viewtd" > 色布腾巴<br/> 勒珠尔</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雍正十三年(1735)<br/> 五月二十五日</td><td class="viewtd" > 6</td><td class="viewtd" > 3</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璋</td><td class="viewtd" > 循郡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四年(1739)<br/> 正月十四日</td><td class="viewtd" > 7</td><td class="viewtd" > 4</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珹</td><td class="viewtd" > 履端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六年(1741)<br/> 二月初七日</td><td class="viewtd" > 8</td><td class="viewtd" > 5</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琪</td><td class="viewtd" > 荣纯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八年(1743)<br/> 十二月十四日</td><td class="viewtd" > 9</td><td class="viewtd" > 6</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瑢</td><td class="viewtd" > 质庄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年(1745)<br/> 十二月初二日</td><td class="viewtd" > 10</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4</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和硕和嘉公主</td><td class="viewtd" > 福隆安</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一年(1746)<br/> 四月初一日</td><td class="viewtd" > 11</td><td class="viewtd" > 7</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琮</td><td class="viewtd" > 哲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一年(1746)<br/> 七月十五日</td><td class="viewtd" > 12</td><td class="viewtd" > 8</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璇</td><td class="viewtd" > 仪慎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三年(1748)<br/> 七月初九日</td><td class="viewtd" > 13</td><td class="viewtd" > 9</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able></p> <p align="center"><table imgpath="/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29.4d3210.png" class="viewtb" border="1"><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出生时间</td><td class="viewtd" > 子女<br/> 总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子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女序</td><td class="viewtd" > 名 字</td><td class="viewtd" > 爵位及封号</td><td class="viewtd" > 额驸姓名</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六年(1751)<br/> 五月十九日</td><td class="viewtd" > 14</td><td class="viewtd" > 10</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七年(1752)<br/> 二月初七日</td><td class="viewtd" > 15</td><td class="viewtd" > 11</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瑆</td><td class="viewtd" > 成哲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七年(1752)<br/> 四月二十五日</td><td class="viewtd" > 16</td><td class="viewtd" > 12</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璂</td><td class="viewtd" > 贝勒</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十八年(1753)<br/> 六月二十三日</td><td class="viewtd" > 17</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5</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年(1755)<br/> 七月十七日</td><td class="viewtd" > 18</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6</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年(1755)<br/> 十二月二十一日</td><td class="viewtd" > 19</td><td class="viewtd" > 13</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璟</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一年(1756)<br/> 七月十五日</td><td class="viewtd" > 20</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7</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固伦和静公主</td><td class="viewtd" > 拉旺多<br/> 尔济</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二年(1757)<br/> 七月十七日</td><td class="viewtd" > 21</td><td class="viewtd" > 14</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璐</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二年(1757)<br/> 十二月初七日</td><td class="viewtd" > 22</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8</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三年(1758)<br/> 七月十四日</td><td class="viewtd" > 23</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9</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和硕和恪公主</td><td class="viewtd" > 札兰泰</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五年(1760)<br/> 十月初六日</td><td class="viewtd" > 24</td><td class="viewtd" > 15</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颙)<br/> 琰</td><td class="viewtd" > 仁宗嘉庆帝</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二十七年(1762)<br/> 十一月三十日</td><td class="viewtd" > 25</td><td class="viewtd" > 16</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未命名</td><td class="viewtd" > 早殇、无封</td><td class="viewtd" > </td></tr></table></p> <br><p align="center"><table imgpath="/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0.0.png" class="viewtb" border="1"><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出生时间</td><td class="viewtd" > 子女<br/> 总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子序</td><td class="viewtd" > 诸女序</td><td class="viewtd" > 名 字</td><td class="viewtd" > 爵位及封号</td><td class="viewtd" > 额驸姓名</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三十一年(1766)<br/> 五月十一日</td><td class="viewtd" > 26</td><td class="viewtd" > 17</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永 璘</td><td class="viewtd" > 庆僖亲王</td><td class="viewtd" > </td></tr><tr valign="top"><td class="viewtd" > 乾隆四十年(1775)<br/> 正月初三日</td><td class="viewtd" > 27</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10</td><td class="viewtd" > </td><td class="viewtd" > 固伦和孝公主</td><td class="viewtd" > 丰绅殷德</td></tr></table></p></p> <br>永璜 (1728—1750): 弘历长子。母为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雍正六年 (1728) 五月二十八日生。乾隆十三年 (1748)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崩于德州,永璜迎丧,因无哀情遭到弘历斥责。乾隆十五年 (1750) 三月十五日去世,追封定亲王,谥安,又称定安亲王。有子2人,即袭定亲王绵德、绵恩。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2 《永璜支系简表》。 <br>绵德 (1747—1786):永璜长子。乾隆十五年 (1750)袭定亲王。三十七年 (1772)降郡王。四十一年 (1776) 因事革爵。四十二年封镇国公。四十九年 (1784)晋贝子。五十一年去世。子奕纯(1767—1816),乾隆四十四年封三等辅国将军。四十九年晋镇国公品级。五十一年 (1786) 袭贝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去世。奕纯有子4人:长子载锡(1784—1821),嘉庆四年 (1799) 封三等镇国将军。十四年 (1809) 晋不入八分辅国公。二十一年 (1816) 袭贝子。道光元年 (1821) 去世。三子载铭(1795—1840),嘉庆二十一年 (1816)封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年(1840)去世。载锡有子4人:次子溥喜(1809—1853),道光元年袭镇国公。十二年 (1832)因事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十八年 (1838) 因事革退。三子溥吉(1811—1866),道光八年(1828)封三等镇国将军。十八年 (1838)袭辅国公。同治五年(1866)去世。载铭三子溥咸(1826—1868),道光二十三年(1843)袭奉国将军。同治五年 (1866)袭溥吉之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年去世。五子溥煦(1831—1907),过继载铨为嗣。六子溥和 (1832—1876)。溥咸长子毓厚(1852—1890),同治七年(1868)袭不入八分辅国公。光绪十六年 (1890)去世。溥和三子毓祥,光绪十七年 (1891) 袭毓厚之不入八分辅国公。 <br><p align="center">表72 永璜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576" height="914"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1.4a4c8f.png"/></p> <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179" height="97"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2.0.png"/></p> <br>绵恩 (1747—1822): 永璜次子。乾隆四十一年袭定郡王。五十八年 (1793)晋亲王。道光二年 (1822)去世,谥为恭。绵恩次子奕绍(1776—1836),嘉庆四年(1799)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年晋辅国公。八年晋贝子。二十四年 (1819) 晋贝勒。道光二年 (1822) 袭定亲王。十六年 (1836) 去世,谥为端。奕绍长子载铨(1794—1854),嘉庆二十一年(1816)封二等辅国将军。道光三年 (1823) 晋三等镇国将军。十一年 (1831) 晋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五年晋辅国公。十六年袭定郡王。咸丰三年(1853)加亲王衔。四年(1854)去世,追封亲王,谥为敏。载铨嗣子溥煦(1831—1907),本为载铭五子。咸丰四年 (1854)封辅国将军,寻袭定郡王。光绪三十三年 (1907)去世,谥为慎。溥煦长子毓长(1851—1903),同治十一年 (1872) 封镇国将军。光绪二十九年 (1903)去世。溥煦次子毓朗(1864—1922),光绪十二年 (1886)封三等镇国将军。三十三年 (1907)袭贝勒。溥煦四子毓盈(1881—?),光绪二十九年 (1903)封镇国将军。毓长四子恒圻(1887—?),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袭辅国将军。 <br>永琏 (1730—1738): 弘历次子。母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雍正八年 (1730) 六月二十六日生。名为雍正帝亲赐。弘历即位以后,于乾隆元年 (1736) 七月密定为皇储,书永琏名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三年(1738)十月初二日殇,年9岁。十一月追赠为皇太子,谥端慧。 <br>永璋(1735—1760):弘历第三子。母为纯惠皇贵妃苏佳氏。雍正十三年 (1735)五月二十五日生。乾隆二十五年(1760)七月十六日去世,年26岁。追封为循郡王。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其十一弟永瑆子绵懿为后,袭贝勒。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3 《永璋支系简表》 <br>绵懿 (1771—1809):永瑆次子,永璋嗣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袭贝勒。嘉庆九年 (1804)因事降二等镇国将军。十年(1805)封贝子。十四年 (1809)去世。追封贝勒。绵懿长子奕绪(1791—1858),嘉庆四年 (1799) 封辅国将军品级。十四年(1809) 袭贝子。咸丰八年 (1868) 去世。绵懿次子奕经(1791—1853),嘉庆二十一年 (1816)封二等辅国将军。二十二年因事革退。绵懿三子奕纪(1797—1864),嘉庆二十一年封二等辅国将军。道光十五年 (1835) 晋二等镇国将军。二十年(1894) 因事革退。奕绪次子载迁(1849—1899),咸丰八年(1858)袭镇国公。光绪二十五年 (1899)去世。载迁长子溥葵(1873—1926),光绪二十三年 (1897)封辅国将军。二十五年袭辅国公。载迁次子溥荃 (1878—?),光绪二十九年 (1903)封辅国将军。 <br>永珹(1739—1777):弘历第四子。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四年 (1739) 正月十四日生。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十一月,永珹出继为履懿亲王允祹孙,降袭为履郡王。四十二年(1777)二月二十八日去世,年39岁。以亲王例葬,谥为端。嘉庆四年 (1799) 三月,追晋履亲王。平生善诗能文,著有《寄畅斋诗稿》。有子6人,长子绵惠袭爵。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4 《永珹支系简表》。 <br><p align="center">表73 永璋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489" height="792"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4.4a4ca3.png"/></p> <br><p align="center">表74 永珹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411" height="634"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5.1.png"/></p> <br>绵惠 (1764—1796):永珹长子。乾隆二十九年 (1764)九月二十五日生。四十二年 (1777) 五月袭多罗贝勒。嘉庆元年(1796)八月初六日去世,年33岁。六年 (1801) 十一月追封多罗履郡王。有子2人。长子奕文 (1789—1792)早殇。过继绵懃次子奕纶为嗣。奕纶(1790—1836),嘉庆元年 (1796)八月过继为嗣,十一月袭固山贝子。十四年 (1809) 正月晋封多罗贝勒。十八年在乾清门行走。道光十四年 (1834) 四月授正白旗总族长。十五年五月授散秩大臣,七月管理觉罗学事务,八月降为贝子。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去世,年47岁。追封贝勒。有子13人。前五子皆早殇。第六子载铻(1819—1847),道光十八年 (1838) 封一等辅国将军,赏四等侍卫。二十三年升三等侍卫。道光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去世。奕纶第七至第九子皆早殇。第十子载鈖(1825—1853),道光十六年 (1836)袭贝子。咸丰三年 (1853)去世。绵纶第十一子载华(1829—1888),道光二十二年 (1842)袭奕绮之贝子。同治四年 (1865) 因事革退归宗。奕纶第十二子载鹤(1833—1884),咸丰六年 (1856)封奉恩将军。光绪十年去世。奕纶第十三子载蔼(1835—1901),咸丰六年 (1856) 封奉恩将军。光绪二十七年去世。载铻子溥森(1841—1881),道光二十七年 (1847)袭奉国将军。光绪七年去世。载鈖无子,以载钢第三子溥楙嗣。溥楙(1850—1882),咸丰四年 (1854)袭镇国公。光绪八年 (1882) 去世。载鹤子溥植(1882—1936),光绪十一年 (1885)袭毓昌之镇国公。载蔼次子溥泉(1900—?)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奉恩将军。溥森第四子毓存(1877—1881),光绪七年(1881)袭奉恩将军,不久即去世。溥楙有子毓昌(1878—1884),光绪八年 (1882)袭镇国公,十年去世。 <br>永琪 (1741—1766): 弘历第五子。生于乾隆六年 (1741)二月初七日,母为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乾隆三十年 (1765) 十一月封和硕荣亲王。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去世。年26岁。谥为纯,<sup>①</sup>一说谥为恪。<sup>②</sup>永琪少习骑射,娴熟满语,得到乾隆帝钟爱。据说曾欲立为储君。有子5人,前4子均早殇,第五子绵 亿袭爵。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5 《永琪支系简表》。 <br><p align="center">表75 永琪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467" height="564"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7.2.png"/></p> <br>绵亿 (1764—1815): 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 (1784)封贝勒。嘉庆四年 (1799)晋荣郡王。二十年 (1815)去世,谥恪。绵亿少孤,体弱多病,但非常聪敏,工书,熟经史。嘉庆十八年 (1813)林清起义,绵亿请仁宗速还京师,得仁宗赏眷。绵亿长子奕绘(1799—1838),嘉庆二十年 (1815)袭贝勒。道光十八年 (1838)去世。奕绘长子载钧(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 袭贝子。咸丰七年 (1857) 去世。奕绘次子载钊(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 (1844)封一等辅国将军。光绪七年 (1881)去世,追封镇国公。奕绘四子载初(1832—1881),咸丰七年 (1857) 封辅国将军。同治元年 (1862) 因事革退。载钧嗣子溥楣(1844—1899),为载钊第一子,过继载钧为嗣。咸丰七年 (1857) 袭镇国公。同治五年 (1866) 因事革退。载钊三子溥芸(1850—1902),同治五年 (1866)袭镇国公。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去世。载钊九子溥菖(1880—?),光绪七年(1881) 袭奉国将军。溥芸次子毓敏(1878—1911),光绪二十八年 (1902) 袭奉恩将军。 <br>永瑢(1743—1790):弘历第六子。母为纯惠皇贵妃苏佳氏。自号 “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乾隆二十四年 (1759)十二月出继为慎郡王允禧孙,降袭贝勒。三十七年 (1772) 十月晋质郡王,兼总管内务府。四十九年 (1784) 因事被议。五十四年 (1789) 十一月晋质亲王。五十五年五月初一日去世。谥为庄。永瑢善绘事及天算之学,亦工诗,著有 《九思堂诗钞》。乾隆御纂《四库全书》,永瑢曾任总裁。有子6人,第六子绵庆袭爵。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6 《永瑢支系简表》。 <br>绵庆 (1779—1804): 永瑢第五子。乾隆五十五年 (1790)袭质郡王。嘉庆九年(1804)去世,谥恪。子奕绮(1802—1842),嘉庆十四年 (1809)袭贝勒,道光十九年 (1839)因事革爵。二十二年去世,追复贝勒。其嗣子载钢(1823—1881),本为奕纶第九子。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封一等辅国将军。同治四年(1865) 袭镇国公。光绪七年 (1881) 去世。载钢长子溥泰(1848—?),同治七年 (1868) 封一等辅国将军。光绪八年(1882) 袭镇国公。九年因事革退。载钢第二子溥龄(1849—1897),同治十一年(1872)封二等镇国将军。光绪九年(1883)袭镇国公。二十三年(1897)去世。载钢第四子溥霖(1852—1884),同治十一年封一等辅国将军。光绪十年去世,无嗣。载钢第七子溥量(1868—?),光绪十四年,封辅国将军。溥龄长子毓亨(1875—?),光绪二十三年袭镇国公。 <br><p align="center">表76 永瑢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345" height="372"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39.1.png"/></p> <br>永琮(1746—1747):弘历第七子。母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生于乾隆十一年 (1746) 四月初一日,与端慧太子永琏同为嫡子。永琏早殇,弘历曾有意立永琮为太子。旋于次年十二月以痘殇,年2岁。命丧仪视皇子从优,谥为悼敏阿哥。嘉庆四年(1799) 三月,追封为哲亲王。 <br>永璇(1746—1832):弘历第八子。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于乾隆十一年 (1746) 七月十五日。四十四年 (1779) 三月封仪郡王。嘉庆四年 (1799)正月晋仪亲王,命总理吏部事。二月自请罢。七年以劳绩加给其子一贝子爵。十四年 (1809)正月,封其子绵志为贝勒。十七年,以武英殿刻《高宗圣训》,误书庙讳,罢王俸三年。十八年林清起义,改入紫禁城,绵志与旻宁发鸟枪反击,嘉庆帝褒其奋勇,加郡王衔,加俸岁千两。永璇也因以“督辅勤劳”,免一切处分。二十年七月,奉命祭裕陵,阻雨还京,坐降郡王,并夺绵志郡王衔及加俸,仍罚王俸五年。二十四年 (1819) 正月,复绵志郡王衔。六月,坐纵妾父冒职官诈赃,夺郡王衔,罚贝勒俸四年。道光十二年 (1832)八月,永璇去世,年88岁。赐银5000两为治丧,道光帝亲临赐奠。谥为慎。子绵志袭爵。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7 《永璇支系简表》。 <br><p align="center">表77 永璇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404" height="372"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40.2.png"/></p> <br>绵志 (1768—1834):永璇长子。嘉庆四年 (1799)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年晋贝子。十四年 (1809) 晋贝勒。十八年加郡王衔。二十年因事革郡王衔。二十四年(1819)复还加衔。二十五年又革衔。道光三年 (1823)复还加衔。十二年 (1832)袭仪郡王。十四年去世,谥为顺。绵志第三子奕绩(1798—1813),嘉庆十八年去世,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无嗣。绵志四子奕絪(1816—1893),道光十一年 (1831) 封辅国公。十四年袭贝勒。光绪十年 (1884) 加郡王,十九年 (1893) 去世。绵志五子奕彩(1820—1866),出嗣为绵愍后。道光十七年(1837)袭庆亲王。二十二年因事革爵,仍回本支。奕絪有子载桓 (1838—1859),追封为贝子。载桓子溥顺 (1858—?),溥顺子毓崐(1875—1901),光绪二十年 (1894)袭贝子。二十七年去世,赠贝勒衔。溥顺另一子毓岐(1883—?),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镇国公。 <br>皇九子(1748—1749):弘历第九子。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此子生于乾隆十三年 (1748) 七月初九日,十四年 (1749) 四月二十七日即殇,未命名。 <br>皇十子(1751—1753):弘历第十子。母为舒妃叶赫纳喇氏。生于乾隆十六年 (1751)五月十九日,十八年 (1753)六月初七日殇。未命名。 <br>永瑆 (1752—1823): 弘历第十一子。皇八子永璇同母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二月初七日。四十九年 (1784)正月侍驾南巡。五十四年 (1789)十一月封成亲王,五十五年二月,又侍驾东巡。六十年(1795)九月,授总谙达管满洲都统事。嘉庆四年 (1799)正月授军机大臣,总理户部三库事宜。清代永瑆以前,无亲王领军机处的先例,以亲王为军机大臣,自永瑆始。二月,仪亲王永璇罢总理吏部,并命永瑆待军务奏销事毕,亦不必总理户部。三月,和珅赐死,抄没其宅第,赐与永瑆。七月,辞总理户部三库。十月,罢军机大臣,命在内廷行走。五年(1800)十一月,授左宗正。七年十二月,论以前赞襄机务功,加给其子一贝勒爵。十八年(1813),林清举义,攻入皇城禁内,永瑆在紫禁城内指挥督捕。嘉庆帝为嘉奖其勤劳,命免一切处分及未完罚俸。十九年八月,嘉庆帝诏令永瑆自选法书,刻于石,赐名 《诒晋斋帖》。二十四年 (1819) 正月,加其子绵懃郡王衔。五月,奉命祭地坛,行终献礼时,赞引有误,永瑆未晓,仍依以行礼。嘉庆帝认为永瑆年老多病,罢其一切差使,不必在内廷行走,于邸第闭门思过,罚亲王半俸十年。绵懃亦罢内大臣,居家侍永瑆。仁宗去世,有旨免迎谒。十月,命曾孙载锐袭贝勒。三年 (1823) 三月,永瑆去世,年72岁。赐银5000两为治丧之费。谥为哲。永瑆少字镜泉,后号少厂,又号即斋。幼即工书,弘历爱之,多次亲至其府第。永瑆尝闻康熙年间内监言其师少时见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管悬腕写字,乃广其说,创“拨镫法”。推论书法真谛,深得古人用笔之妙。所以,嘉庆帝命永瑆书裕陵《圣德神功碑》,并令自择书迹刻为 《诒晋斋帖》,以帝手诏为序刻石,捶拓赐赏臣工。又工诗,著有《听雨书屋诗集》、《诒晋斋集》、《仓龙集》等。有子7人: 长子绵懃、次子绵懿、三子绵聪、四子绵偲、五子绵恪、六子未命名、七子绵&#55402;&#57137;。其中有5子有封爵。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8《永瑆支系简表》。 <br>绵懃 (1768—1820): 永瑆长子。母嫡福晋富察,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之女。生于乾隆三十三年 (1768) 九月初六日。嘉庆四年 (1799) 正月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本月授散秩大臣。七年 (1802) 十二月封多罗贝勒。十七年 (1812) 授内大臣。二十四年 (1819)正月赏郡王衔,赏戴三眼花翎。五月解内大臣。嘉庆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卒。年53岁。本月追封多罗成郡王。嫡福晋为乌密氏,副都统果毅伯乌密武逊之女。侧福晋赵佳氏。侧福晋汪佳氏,六十一之女。妾李氏,李洪之女。另一妾赵氏。有子11人。 <br>奕绶(1786—1812):绵懃第一子。生母嫡福晋乌密氏。奕绶生于乾隆五十一年 (1786) 八月二十七日,卒于嘉庆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年27岁。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道光三年(1823)追封多罗成郡王。嫡福晋为瓜尔佳氏,参领德喜之女。妾白氏,白大之女。有子5人。长子载锐(1805—1859),生于嘉庆十年正月二十一日。生母为嫡福晋瓜尔佳氏。十八年(1813) 二月封镇国将军。二十五年 (1820) 十月袭多罗贝勒。道光二年 (1822) 六月授散秩大臣。三年七月袭成郡王。十一年 (1831)正月赏戴三眼花翎,内廷行走。二十一年 (1841)十一月管理正蓝旗觉罗学事务。二十六年正月,授正黄旗蒙古都统。咸丰二年(1852) 九月授内大臣。三年 (1653) 九月管理健锐营事务。四年 (1654) 罢。咸丰九年 (1859) 四月二十日卒,年54岁。谥为恭。嫡福晋佟佳氏,萨克当阿之女。侧福晋郭佳氏,八品官庆山之女。庶福晋魏氏,骁骑校喜瑞之女。庶福晋梁氏,梁福禄之女。庶福晋赵氏,庆福之女。庶福晋王氏,王三保之女。庶福晋杨氏,杨福之女。陈氏,五云珠之女。刘氏,福通阿之女。郑氏,郑福之女。奕绶次子载镒(1806—1807),母为嫡福晋瓜尔佳氏。早殇,无嗣。三子载鉴(1808—1810),母为嫡福晋瓜尔佳氏,早殇,无嗣。四子载钟(1809—1825),母为嫡福晋瓜尔佳氏。无嗣无封。五子载鈖(1810—1824),母为嫡福晋瓜尔佳氏。无嗣无封。 <br><p align="center">表78 永瑆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561" height="950"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43.4a4cdb.png"/></p> <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460" height="964"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44.4a4cd1.png"/></p> <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66" height="148"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45.0.png"/></p> <br>载锐有14子: 第一子溥庄(1830—1872),母为侧福晋郭佳氏。咸丰四年 (1854) 十二月赏二等侍卫。咸丰七年十二月授三等镇国将军,二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九年八月袭多罗贝勒,赏戴三眼花翎,御前大臣上行走。十一月授管理正黄旗总族长。十年 (1860) 正月赏加郡王衔。同治五年 (1866) 十二月授前引大臣。嫡夫人张佳氏,容熙之女。妾王氏。第二子溥英(1831—1832),母为庶福晋魏氏。早殇,无嗣。第三子溥华(1831—1832),母为侧福晋郭佳氏。早殇,无嗣。第四子溥兰(1833—1879),母为侧福晋郭佳氏。咸丰四年 (1854)十二月赏给二等侍卫。七年 (1857) 十二月封三等镇国将军。十一年(1861)二月革去二等侍卫。嫡妻乌立杨罕氏,蒙古郡王佈里雅巴尔之女。妾刘氏,刘体达之女。第五子溥蔚 (1834—1901),庶福晋魏氏所生。咸丰五年 (1855) 二月赏给二等侍卫。七年十二月考封三等镇国将军。同治十一年 (1872) 十月授头等侍卫。十三年授副班领。光绪五年(1879)三月授太原城守尉。二十二年 (1896)五月授盛京副都统。嫡妻张佳氏,崇寿之女。继妻齐普楚特氏,熙成之女。三娶妻奇穆克氏,总兵崇保之女。妾崔氏,崔山之女。第六子溥蕴(1837—1864),侧福晋郭佳氏所生。咸丰七年十月封镇国将军。同治元年 (1862)闰八月因事革职。同治三年五月十四日去世。嫡妻锡克特里氏,怀塔布之女。继妻关佳氏,松禄之女。第七子溥蓁(1839—1864),道光十九年(1839) 五月十六日生,母为侧福晋郭佳氏。同治三年 (1864)二月初二日卒,年26岁。妾郭氏,郭大之女。有一子。第八子溥松(1840—1841),庶福晋赵氏所生。早殇,无嗣。第九子溥芾(1841—1844),庶福晋刘氏所生。早殇,无嗣。第十子溥蓉(1842—1847),庶福晋陈氏生。早殇,无嗣。第十一子溥茵,道光二十四年 (1844)正月二十二日生,二月十一日殇。无嗣。第十二子溥葆(1849—1889),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初一日生。母为庶福晋梁氏。咸丰八年 (1858) 十一月赏戴花翎。同治七年 (1868) 十一月封三等镇国将军,头等侍卫。光绪元年(1875)四月告退侍卫。光绪十五年(1889)十二月二十八日卒。嫡妻乌雅氏,世袭公增喜之女。妾张氏,张得禄之女。第十三子溥菊(1849—1884),道光二十九年 (1849)六月初一日生,母为庶福晋赵氏。同治元年 (1862) 十一月赏戴花翎,十一年(1872)十二月封三等奉国将军。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七日卒。嫡妻博尔济吉特氏,主事裕英之女。第十四子溥蘅(1853—1901),咸丰三年 (1853) 七月初二日生,母为庶福晋郑氏。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赏戴花翎,十一年 (1872)十二月封三等奉国将军。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八月初九日卒。嫡妻钮祜禄氏,侯崇恩之女。媵妾黄氏,黄继昌之女。 <br>溥庄长子毓孚,咸丰六年 (1856) 二月二十三日生,母为嫡夫人张佳氏。同年六月二十七日殇。次子毓章(1857—1871),嫡夫人张佳氏所生。早殇,无嗣。第三子毓端(1858—1859),嫡夫人张佳氏所生。早殇,无嗣。第四子毓<span class="PUC01_e3">&#xe3f0;</span>(1858—1918),咸丰八年 (1858) 五月十二日生,母为溥蓁之妾郭氏。本为溥蓁之长子,于同治十一年 (1872) 四月过继溥庄。十一月袭固山贝子。光绪元年 (1875)十二月派出守护东陵。十五年 (1889)正月赏给散秩大臣。十月派出补进内大臣班。十六年(1890)正月派出乾清门行走。二十年(1894)十二月派出镶红旗总族长。二十四年正月派出守护西陵。民国7年(1918)1月17日卒。嫡夫人博尔济吉特氏,贡桑著尔默特之女。妾刘氏,张氏,柳氏,韩氏。 <br>溥兰长子毓林,咸丰八年 (1858) 三月0初二日生,母为嫡妻乌立杨罕氏。本年四月殇,无嗣。次子毓杲(1864—?),同治三年 (1864) 十一月初二日生,母为刘氏。光绪五年(1879)十一月袭三等辅国将军。卒年不详。嫡妻巴禹特氏,常贡之女。第三子毓果(1866—1886),庶母刘氏生。早殇,无嗣。 <br>溥蔚子毓桐 (1890—1901),嫡母张佳氏生。早殇,无嗣。 <br>溥蕴子毓柏 (1858—1866),嫡母锡克特里氏生,早殇,无 嗣。 <br>溥蓁子毓<span class="PUC01_e3">&#xe3f0;</span> (1858—1872), 庶母郭氏生。 同治十一年(1872) 四月过继给溥庄为嗣。 <br>溥葆长子毓振 (1882—1899),庶母张氏所生。光绪十六年(1890)袭辅国将军。次子毓揆(1885—?),庶母张氏所生。光绪三十年 (1904) 二月以笔帖式候补。嫡妻章京氏,松联之女。<sup>①</sup> <br>溥菊长子毓和(1875—1876),嫡母博尔济吉特氏生。早殇,无嗣。次子毓启,光绪三年 (1877) 正月生,母为博尔济吉特氏。四月殇。 <br>溥蘅长子毓朴 (1878—?),光绪四年 (1878)十二月初八日生。母为嫡母钮祜禄氏。光绪二十三年 (1897) 三月授额外笔帖式。二十八年 (1902) 八月袭奉恩将军。卒年不详。嫡妻洪鄂春氏,松联之女。次子毓政(1881—1882),嫡母钮祜禄氏生。早殇。三子毓权,光绪二十四年 (1898) 生。母为庶母黄氏。 <br>奕纶 (1790—1836),绵懃次子。过继给绵慧为嗣。绵懃三子(1792—1794),侧福晋赵佳氏生。早殇,未命名。奕维(1794—1797),绵懃第四子。侧福晋赵佳氏生。早殇。 <br>奕繁 (1795—1820):绵懃第五子。庶母赵氏生。嘉庆五年(1800) 八月赏给四品顶戴及岁时换二品顶戴。嘉庆二十五年(1820) 七月初一日卒。嫡妻博尔济吉特氏,佐领达冲阿之女。妾王氏、李氏。奕繁长子载磪 (1813—1867),庶母李氏生。嫡妻姜佳氏。次子载鉹(1820—1853),庶母李氏生。无封。嫡妻贾 尔佳氏。有一子。三子载鉁(1820—1854),嫡母博尔济吉特氏生。无嗣无封。 嫡妻敖启岳氏, 佐领印秀女。 载鉹子溥&#55387;&#56537;(1843—1844),嫡母贾尔佳氏。早殇。 <br>奕绳:绵懃第六子。嘉庆二年 (1797)六月二十四日生,十二月十八日卒。母为侧福晋赵佳氏。早殇,无嗣。绵懃第七子,嘉庆二年 (1797) 十月十七日生。母为嫡福晋乌密氏。当月十八日殇。 <br>奕繻 (1809—1845):绵懃第八子。母为侧福晋汪佳氏。道光九年 (1829) 十二月封一等辅国将军、三等侍卫。十六年(1836)七月因病告退。嫡妻素都里氏,员外郎图经额之女。妾崔氏。有子2人。奕繻长子载龄(1828—1829),母为崔氏。早殇。次子载翘(1839—1849),亦崔氏生。无嗣。 <br>奕绰 (1818—1863): 绵懃第九子。母为李氏。道光九年(1829)赏戴花翎。十八年(1838)封奉恩将军、四等侍卫。二十二年 (1842)授三等侍卫。咸丰二年 (1852)委授侍卫班领。嫡妻舒穆鲁氏,富尔锦之女。生子一。奕绰子载筠(1840—1844),早殇,无嗣。 <br>奕编 (1820—1821):绵懃第十子。母为李氏。早殇,无嗣。 <br>奕綍 (1820—1854): 绵懃第十一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 四月二十日生,母为侧福晋汪佳氏。道光二十年(1840)赏戴花翎。二十四年 (1844)封一等辅国将军,授三等侍卫。咸丰元年 (1851) 因病告退三等侍卫。咸丰四年(1854) 卒。嫡妻马佳氏,恒广之女。有子4人。第一子载碠(1846—1906),道光二十六年 (1846)生。母马佳氏。咸丰四年(1854)袭奉国将军。光绪七年 (1881)授三等侍卫。二十五年(1845)授盖州城守卫。三十一年 (1905) 因事革职。次年卒。嫡妻完颜氏,前锋侍卫英廉之女。继妻伊尔根觉罗氏,哈达那之女。有子1人。第二子载碤(1847—1894),马佳氏生。同治七年 (1868) 赏给三等奉国将军。道光二十年 (1894) 卒。嫡妻伊拉氏,文敏之女。无嗣。第三子载<span class="PUC01_e5">&#xe5b1;</span>(1849—1890),亦马佳氏生。同治七年 (1868) 赏给三等奉国将军。光绪十一年(1885) 五月授正红旗副护军参领。光绪二十六年 (1890) 卒。嫡妻那佳氏,继妻哈拉罕氏。有子1人。第四子载碄(1852—1898),咸丰二年 (1852) 六月初二日生,母为马佳氏。同治十一年 (1872) 赏给三等奉国将军。光绪二十四年(1898)卒。嫡妻马佳氏,继妻章佳氏。有子4人。此据 《爱新觉罗宗谱》,《清史稿》皇子世表谓无嗣,当有误。载碠子溥堃(1875—1886),完颜氏所生。 年12殇, 无嗣。 载<span class="PUC01_e5">&#xe5b1;</span>子溥敬(1883—?),那佳氏所出。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奉恩将军。三十一年授二等侍卫。卒年未详。嫡妻世叹呶勒氏,景和之女。有3子。载碄长子溥侑(1877—1881),马佳氏所出。早殇,无嗣。次子溥&#13434;(1882—1886),母章佳氏。 早殇, 无嗣。 第三子溥佶(1884—1886),母章佳氏。早殇,无嗣。第四子溥傛(1886—1894),章佳氏生。年稍长即殇,无嗣。溥敬长子毓椿(1904—?),母为世叹呶勒氏。妻为傅佳氏,傅和之女。未知所终。次子毓樑(1908—?),与毓椿同母。娶妻李佳氏,李浩之女。未知所终。第三子毓懋(1915—?),与毓椿同母。不知所终。 <br>绵懿(1771—1809):永第二子。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旨过继给永璋为嗣。 <br>绵聪 (1775—1828):永瑆第三子。母为侧福晋刘佳氏。嘉庆四年 (1799)封辅国将军。道光三年 (1823)封镇国将军。道光八年 (1828)卒。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嫡妻鄂莫拖氏,总督彰保之女。侧室金氏,妾何氏、孙氏。有子2人。绵聪长子,乾隆六十年 (1795)六月生,母为鄂莫拖氏。本月即殇,未命名。奕绣(1812—1886),绵聪第二子。孙氏所出。道光八年(1828)袭三等辅国将军。道光十三年 (1833)授三等侍卫。十八年 (1838) 调补上驷院兼二等侍卫。咸丰十一年 (1861) 因事革去三等侍卫。同治二年 (1863) 革职发往吉林。六年(1867)九月释回。光绪十二年 (1886)卒。嫡妻佟佳氏,散秩大臣瑞升之女。妾梁氏。有子2人。载芹(1862—?),奕绣长子。母为梁氏。光绪二年 (1876) 授八品荫生。七年 (1881) 五月授额外笔帖式。九年 (1883) 八月期满奏留。卒年未详。嫡妻伯喇羽氏,达春之女。妾石氏,父名石福。有子3人。载硕(1862—1864),奕绣第二子。佟佳氏生。早殇。载芹长子溥伸(1885—?),光绪十一年(1885)生,母为石氏。嫡妻蔡佳氏,文和之女。未详所终。载芹次子溥佐(1889—?),光绪十五年(1889)生。母石氏。三子溥份(1896—?),母石氏。溥伸子毓祥(1901—?),蔡佳氏生。 <br>绵偲 (1776—1848): 永瑆第四子。过继胞叔永璂为嗣。 <br>绵恪:永瑆第五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生,本年即殇。 <br>永瑆第六子: 未命名即殇。 <br>绵&#55402;&#57137; (1796—1841): 永瑆第七子。 母为侧福晋他塔拉氏。道光元年 (1821) 授散秩大臣,封镇国将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有子2人。长子奕霙(1833—1835)早殇,无嗣无封。次子奕&#55396;&#56745;(1835—1897),道光二十一年(1841)袭二等辅国将军。二十五年赏戴花翎。咸丰五年 (1855) 赏给三等侍卫。同治六年 (1867) 授副班领。八年 (1869) 补授二等侍卫班领。光绪三年 (1877) 授头等侍卫,续办事章京。六年 (1880) 授开原城守尉。十一年 (1885)授兴京副都统。有子12人。其中长子载山(1855—1910),同治十三年 (1874)赏给三等奉国将军。有4子。奕&#55396;&#56745;次子载岐,过继与奕缮为嗣。第三子载峒(1859—?),光绪二十二年 (1896) 授七品荫生,以主事候补。二十六年(1900) 因事革职。有1子。① 第四子载峰早殇,无嗣无封。第五子载峻(1864—1899),光绪十四年(1888)考封三等辅国将军。第六子载昆(1865—1906),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封三等奉国将军,授二等侍卫。第七子名载峵,早殇。第八子载岭(1874—?),光绪三十二年 (1906)考封奉国将军。第九子载&#14334;(1878—?),光绪二十九年 (1903)考封三等奉国将军,授二等侍卫。第十子载峪早殇,无嗣无封。第十一子载岳(1886—?),光绪三十二年 (1906)考封三等奉国将军。第十二子载<span class="PUC02_f0">&#xf0c5;</span>早殇,无嗣。载山长子溥正(1881—?),光绪八年 (1882)授候补笔帖式。宣统二年 (1910)袭奉恩将军。次子溥枝(1888—?)、第三子溥楷(1889—?)、第四子溥桂(1890—?)皆无封。载峒子溥校(1888—?)无封。载昆子溥柏(1905—?),光绪三十三年(1907) 袭奉恩将军。 <br>永璂 (1752—1776):弘历第十二子。母为皇后纳喇氏。因为母后失宠而受牵连。擅长诗文,著有《日课诗稿》。嘉庆四年(1799)追封多罗贝勒。无嗣,以永瑆子绵偲过继为嗣。其子孙世系详见表79 《永璂支系简表》。 <br><p align="center">表79 永璂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350" height="159"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52.1.png"/></p></p> <br>绵偲(1776—1848):永璂嗣子,本为永瑆第四子,乾隆四 十一年 (1776) 四月奉旨过继永璂为嗣。嘉庆四年 (1799) 封头等镇国将军。六年封镇国公。十年 (1805) 授散秩大臣,在乾清门行走。二十四年 (1819) 封固山贝子。二十五年(1820)管理镶红旗觉罗学事务。道光二年 (1822)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七年 (1827) 管理畅春园事务。八年 (1828) 调补镶白旗满洲副都统。十年 (1830) 授宗人府左宗人,旋授镶蓝旗蒙古都统。十一年 (1831) 授内大臣。十六年 (1836) 因事解镶蓝旗蒙古都统,旋授正蓝旗蒙古都统。十八年 (1838) 晋封多罗贝勒,旋授正白旗侍卫内大臣,调补正黄旗侍卫内大臣,又调补正蓝旗汉军都统。二十一年 (1841) 赏用黄缰,九月调补镶蓝旗蒙古都统。二十五年 (1845) 转补左宗正,赏穿四团龙补服。二十六年 (1846)罢侍卫内大臣。有3子。绵偲长子奕缙(1793—1856),道光元年 (1821)考三等镇国将军,授头等侍卫。九年 (1829) 授委侍卫班领。十一年 (1831) 授乾清门侍卫,旋退出乾清门,仍授大门头等侍卫。十三年 (1833) 授委侍卫班领。十四年 (1834) 授侍卫班领。二十一年 (1841) 授镶红旗汉军副都统,旋调正红旗汉军副都统,管理圆明园事务。二十三年 (1843) 调镶红旗满洲副都统。二十八年 (1848) 晋封一等镇国将军。二十九年 (1849) 袭固山贝子。三十年(1850)授宗人府右宗人。咸丰元年(1851)授镶黄旗蒙古都统。二年 (1852) 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九月解去。五年管理正白旗觉罗学事务 。六年 (1856)因病开缺。卒年64岁。无嗣。绵偲次子奕絟,2岁殇,无嗣无封。绵偲第三子奕缮(1801—1866),道光元年 (1821)封三等镇国将军。咸丰七年(1857)袭镇国公。无嗣,以奕&#55396;&#56745;子载岐为嗣。载岐(1857—1918),本为奕&#55396;&#56745;第二子,同治元年 (1862)承继为嗣。六年 (1867)袭不入八分镇国公。 有4子: 长子溥&#14633;, 早殇。 次子溥胜(1894—?),民国8年 (1919)袭不入八分镇国公。有2子。载岐第三子溥耑(1901—?),光绪二十八年 (1902)授荫生。四子溥林(1908—?)无封。溥胜长子毓江(1931—?),次子毓源均无封。 <br>永璟 (1755—1757):弘历第十三子。母为皇后纳喇氏。早 殇。 <br>永璐 (1757—1760):弘历第十四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早殇。 <br>永琰 (1760—1820):弘历第十五子,即嘉庆帝。详见本书卷十顒琰系。 <br>第十六子 (1762—1765): 未有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早殇。 <br>永璘 (1766—1820):弘历第十七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封多罗贝勒。嘉庆四年 (1799) 封多罗庆郡王,奉旨内廷行走。十二年 (1807)授总理行营事务,旋解去此职。二十五年 (1820)晋封和硕庆亲王。卒谥僖。平生好音乐。有子6人。其子孙世系详见表80 《永璘支系简表》。 <br>永璘长子绵恒、第二子均早殇。第三子锦愍(1797—1836),嘉庆七年 (1802)封辅国公。二十四年 (1819)封固山贝子。二十五年 (1820) 袭多罗庆郡王,奉旨在内廷行走。道光三年(1823)管理中正殿雍和宫事务。十四年 (1834)授镶黄旗汉军都统,旋调正红旗蒙古都统,授内大臣。十六年 (1836)管理正黄旗觉罗学事务。卒年40岁。谥为良。有子3人。永璘第四子未命名即殇。第五子绵悌(1811—1849),道光十一年 (1831)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授散秩大臣。十七年 (1837)封不入八分镇国公。二十一年 (1841)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二十三年(1842)因事降为三等镇国将军。卒年39岁。咸丰二年(1852)追封固山贝子。无子,以绵性长子奕劻嗣。永璘第六子绵性(1814—1879),道光十一年 (1831)授委散秩大臣。十三年(1833)授二等镇国将军,在乾清门行走。十七年 (1837)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九年 (1839) 授正红旗汉军副都统。二十年(1840)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旋授镶红旗护军统领。二十二年 (1842) 因事革去公爵,发往盛京。二十五 (1845)遇赦回京。三十年 (1850) 赏给三等侍卫。咸丰五年 (1855) 赏给二等侍卫。八年赏乾清门行走。九年赏副都统衔,为阿克苏办事大臣。同治二年 (1863)因事革职,发往吉林。四年释回。卒后赏还副都统衔。有子4人,长子奕劻,过继给绵悌为嗣。 <br><p align="center">表80 永璘支系简表</p><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338" height="516" src="/CRFDPIC/R200709045/R200709045.0355.1.png"/></p> <br>绵愍长子奕缘、次子奕斌均早殇,无嗣。三子奕彩(1820—?),本为绵志之子,道光六年 (1826)奉旨过继给绵愍为嗣。十七年 (1837)袭庆郡王。二十二年 (1842) 因事革爵,撤回归宗。奕劻(1838—1919),绵性长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奉旨过继给绵悌为嗣。三十年 (1850)袭辅国将军。咸丰二年 (1852)赏固山贝子。历官散秩大臣,镶红旗总族长、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咸丰十年 (1860) 晋封贝勒。同治七年(1868) 授内大臣,历授各旗都统及族长。同治十一年 (1872)授御前大臣,赏郡王衔。光绪以后历官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左宗子、管理神机营事务、善扑营事务、署理武备院事务。光绪八年 (1882) 署理銮舆卫掌卫事大臣。十年 (1884) 授总理行营事务,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晋封庆郡王,派值年旗大臣。十一年 (1885) 奉懿旨著会同办理海军事务。此后历官派出值年旗大臣、宗人府右宗正、调补镶黄旗满洲都统,屡得从优议叙。二十年 (1894) 晋封庆亲王,调补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二十四年 (1898) 署理正黄旗满洲都统,兼署宗人府宗令。二十五年 (1899) 授总谙达。二十六年 (1900) 授为全权大臣。二十七年(1901),总理外务部事务,管理政务处大臣。二十九年 (1903) 授为军机大臣,总理练兵处事务。三十四年(1908) 奉旨以亲王世袭罔替。卒年80岁,谥为密。 <br>绵性次子奕勋 (1839—1865),咸丰四年 (1854)赏二等侍卫。三子奕功(1853—1900),同治十二年 (1873) 授三等侍卫。光绪九年 (1883)授二等侍卫。十五年 (1889)授头等侍卫。次年授奉宸苑卿,旋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十七年 (1891)管理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官兵并鸟枪营事务,授正红旗护军统领。十八年 (1892) 调补镶红旗满洲副都统,授虎枪统领。二十年(1894) 调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授稽察紫禁城,专操大臣等。二十一年 (1895)授御前侍卫。以后历官右翼监督、查城大臣、镶红旗满、汉副都统、奏事班领等职。卒赠太子少保衔,谥忠壮。有子3人。绵性四子奕励(1869—1870)早殇,无嗣。 <br>载振 (1876—1948),奕劻长子。光绪二十年 (1894)晋封二等镇国将军。二十六年 (1900) 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二十七年 (1901)赏加贝子衔。二十八年 (1902)加恩在御前行走。二十九年 (1903) 授镶蓝旗汉军都统。以后历官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尚书、经筵讲官、正红旗总族长等职。民国6年(1917) 袭和硕庆亲王。有子4人。① <br>奕劻次子载<span class="PUC04_e5">&#xe555;</span> (1887—1933),光绪三十二年 (1906)考封二等镇国将军,在御前行走。三十四年 (1908) 赏加不入八分辅国公衔。民国11年 (1922)赏加镇国公衔。有子2人。奕劻三子载授(1890—1903),光绪二十五年 (1899)赏头品顶戴。无嗣。四子未有名即殇。五子载抡(1893—?),光绪二十八年(1902)赏给头品顶戴。 娶孙宝琦之女为妻。 第六子载&#55422;&#56511;早殇。 <br>奕功长子载伦、次子载扦、三子载捷皆早逝,均无嗣。 <br>载振长子溥钟 (1897—?),光绪三十年 (1904)赏给头品顶戴,有不入八分辅国公衔。② 有子1人。载振次子溥锐(1898—?),光绪三十年 (1904)赏给头品顶戴,赏戴花翎。民国11年 (1922)赏不入八分辅国公衔。有1子。载振三子溥铎(1920—?),四子溥铨,不知所终。③载<span class="PUC04_e5">&#xe555;</span>长子溥钧(1808—?)、次子溥铭(1910—?)均不知所终。溥钧有1子,名毓宾(1928—?)。载抡子溥钰(1912—?),不详所终。溥钟子毓定,生 于民国6年 (1917),溥锐子毓容,生于民国18年 (1929),后情不详。

相似文献